微OB欧宝博赛诗 创新方式传承诗歌

 新闻资讯     |      2022-08-18 07:50

OB欧宝本报记者易蓉

在快餐文化风行,信息传播碎片化的今天,诗歌还有生命力吗?

短短两个月时间,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通过微博,征集到全球828所高校大学生的6528篇参赛作品,线上线下受到广泛关注,网络阅读量突破6000万人次,在菁菁校园掀起了一场热闹的互联网“赛诗会”。这一串数字既让人有点意外又有些许感动:关切生命、感知生活、洞悉社会,大学生们的诗歌依然别具匠心,拥有力量。

OB欧宝诗歌未曾远离大学

“我想变成天边那朵白云/用尽整日晴天/只从左边/移到右边”香港浸会大学学生夏南的作品《不急》看似简单,基调深邃。快节奏的生活中“不急”成了“梦想”,但渴望自由的纯粹却通过片语只言呈现。这首小诗引发共鸣,转载无数。“他九十多岁了,干枯的/像一座木雕,后背/驼成了拉满的弓形,你真担心他什么时候心脏就被射了出去,可他自己/并不是射手。”西北大学学生朱遥的诗《老人》里这一段比喻十分形象,看过的人都能感觉到字里行间传递的生命张力。

数月前,拥有10万粉丝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微博团队发起了这场诗歌比赛,今天,2014“东森ETtoday杯”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正式揭晓。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曾掀起写诗热潮,如今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学生笔下的小诗证明了诗歌其实距离大学并不曾走远。诗评人、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教授何言宏说:“诗歌不一定就是小众,有时很大众的。我们都曾经历过。”“几乎每个中国大学生都有各自的诗歌体验。谁没有背诵过《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谁不知道顾城、舒婷、海子、北岛?”大赛发起者、上海交大研会微博负责人马仁义说,“跟我一样,很多大学生都曾有过诗歌创作的冲动或经验。但由于高考、考研的压力,英语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大家并没有优先看待写诗,只是将这颗种子深埋心间,突然出现这么一个机会,他们的诗情诗意就这么被点燃了。”比赛征稿启事刚刚发布几个小时,来稿就“噌噌”地冒出来,团队第一天就收到了150多封参赛邮件,完全超乎预期。

OB欧宝微OB欧宝博赛诗 创新方式传承诗歌

独特感受更有力量

在6000余件作品中,有不少充满力量的作品。“很多年轻诗人在语言上保持了一种诗的敏感,他们用诗的敏感处理诗人独特的身体感受,用语言的敏感处理题材的独特性。这两种诗歌能力,本来都需要长期磨练才能具备。但在此次参赛作品中,我经常能看到。假如以人生为尺度,诗涉及一种终生的自我教育。诗触及的生命秘密和生存洞察,是别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面对白纸,或空白的屏幕,你开始写诗,就意味着你正接近最本质的生存真相:你可以通过诗的语言重塑你的生命。”大赛终选评委、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表示。

一等奖作品《以倒叙的方式还他一条生命》用倒叙的手法还原了一场车祸的来龙去脉,不仅呈现生动画面,更表达一种生命无法倒叙还原的无奈。好多优秀诗作都是以极其克制的笔法直面社会现实,大赛终极评委、《南都周刊》总编陈朝华点评:“不仅击中了时代发展的痛点也捕捉到了个人命运的盲点,更显作者的洞察力和入世情怀。这样的诗作,比社会新闻版的头条消息传达的悲戚与反思更加具体感人,充分彰显了诗歌的力量和价值。”

诗歌传承需要创新

微OB欧宝博赛诗 创新方式传承诗歌

随着大赛作品逐渐在微博上选登朱遥诗歌新闻,有许多本来纯粹“围观”的学生也有了创作的冲动。一个网友在诗歌微博跟帖评论说:“看完别人的作品,自己也想写一首”,后来许多人“看着看着,自己也写了一篇”。臧棣说:“诗和互联网之间的结合,为这次的诗歌大赛增添了很多新意,也为我们体会当代诗的可能性提供了独特的参照。我觉得朱遥诗歌新闻,最大的新意应该是一种开放性。”

在网络的平台上选择短诗的方式朱遥诗歌新闻,将创作门槛降低,更便于转发传播。马仁义从风靡网络的十四行诗得到启发,于是微博团队与复旦诗社、上海交通大学文艺杂志《西南风杂》一同号召学生们“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大学生理应成为创造优秀文化的主体,而通过新诗这一文化体裁,不仅可以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更可以将‘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髓传承和发扬光大。”马仁义说。

大赛评委、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中文系教授胡晓明认为,借助于新媒体、新传播方式,新诗的生命力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可以通过以诗的命名方式,让校园诗人参与城市的文化生活,如地铁里、电梯口的诗展示、以诗为城市的大树、街道、古迹命名等;此外,还有通过诗与音乐、舞蹈结合的展示活动,简单而动感的道具和用字幕、话剧及舞台演出的方式,呈现著名诗人的作品……这许多方面我们从观念到队伍到硬件,都还很落后。”

诗歌教育亟待革新

微OB欧宝博赛诗 创新方式传承诗歌

大赛定义“短诗”包括新诗和旧诗,征稿之初“一大波古诗词涌来”,但绝大多数不遵守语法、句式和平仄,还有不少“陈词滥调”。在胡晓明看来,实际上大学生对古诗词的关注也不高,而且古诗要求训练、学养、品位、阅历等,这些是年轻学生欠缺的。“诗歌教育绝对不只是关于某一文体的教育。某种意义上,诗歌确实是与小说、散文并列的文体,但是她又高于他们,应该与哲学、宗教、艺术等并列。”何言宏说。

除了古诗创作水平不乐观,团队筛选6000余首诗歌时也发现新诗整体质量不尽如人意。臧棣认为:“此次参赛的大学生诗歌,有的相当出色,但也普遍存在着因袭套路的问题。但以我在北大讲授诗歌写作的经验,我觉得,问题的责任主要不在学生,而在我们的诗歌教育。”在他看来,目前诗歌教育,特别是针对年轻学子的诗歌教育,普遍存在着僵化和落伍的问题:“我看过一些针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诗歌选本,说实话,心里有点悲哀。给年轻人提供的诗歌选本,完全没有把新诗真正的成就反映出来,且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诗歌低幼化。它们限制了年轻人对当代汉语诗歌的观感,限制了人们的诗歌视野,导致年轻人只能在一个很狭隘的类型范围里辨认什么是诗歌。长此以往,一个年轻人要写出好诗,有多么艰难。”

臧棣认为当前诗歌教育面临着最迫切的任务,依然是摆脱既有的诗歌偏见,不断打开人们的诗歌视野,以便让人们在更开放的诗歌可能性中,选择自己认同的诗歌。“目前流行的诗歌文化里,有一种极其庸俗的现代性,就是按数量,按人数的多少来确定诗的价值。诗的价值,诗的意义,不取决于大众站在哪一边。从诗与生命的关系的角度看,我更倾向于使用‘少数’的概念。这意味着朱遥诗歌新闻,诗是珍贵的,秘密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存情境中。少数,意味着我们必须参与到诗的抵抗中,才能领略生命的真相。同时朱遥诗歌新闻,这意味着诗必须参与到我们的觉醒,才能在我们的生命中生成它的伟大。”

他同时提醒,“我们必须避免一种愚蠢:向年轻人暗示,目前收录在诗歌选本中的那些东西才是诗歌,其他没有被选入的,则不是。我觉得,我们的诗歌教育其实还远远没有展开。从诗歌观念的建构上讲,针对普及教育体制中的诗歌教育,我们恐怕还是要解放我们的诗歌思想。把新诗和古诗作为一种汉诗的共同体,介绍给年轻人。我们的诗歌教育面临的根本任务不是要强化古诗和新诗的不同,而是要向人们更耐心地更睿智地介绍:从汉语的角度看,新诗和古诗不过是汉诗的不同的面目。”

微OB欧宝博赛诗 创新方式传承诗歌

专家点评

在大学里写一首像样的诗

在大学里写诗,其实是一件很酷的事。在臧棣看来,这就相当于一种秘密的身体修行。因为写诗,既涉及对天赋的自觉,也涉及生命意志的自我觉醒。所以,他认为这应该是大学生从事诗歌写作的生命动机。

“大学是生命的放飞季节,是想象力的开发与美好情感的酿造季节,而诗歌正是让生命开花的奇妙东西。一个美好的辞语,一个精妙的比喻,一下子暗淡的生活就会阳光穿透了。生命就应该在对的季节,做对的事情。”胡晓明说。

微OB欧宝博赛诗 创新方式传承诗歌

编后

诗意地生活

现在的大学生居然还在写诗。

用了“居然”,因为怀旧。遥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诗歌就像弥漫在校园上空的空气,承载着学子们激扬的青春热情。多少走出校园的诗人,将这份诗意融入事业融入社会融入人生。

用了“居然”,更因为感动。“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当今的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在微博上写诗,洞察社会,思考人生,同样的青春情怀,与学兄学姐们一脉相承。

OB欧宝诗意地生活,无论在校园,还是日后走出校园。生活中,其实诗意一直都在。辛迪